感谢【陈烟】打赏的100vip点!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umixs.info

    嵩阳书院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嵩山碑刻,作品多达2000余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宝。

    嵩山最大的碑刻为现存于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此碑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制宏伟,结构紧凑。碑首分三层,上层为双狮戏珠,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面是祥云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双龙飞舞浮雕,两侧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7张)是麒麟浮雕。碑身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刻石质JianYing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

    嵩山观星台,即告成观星台,大约建于1276年,嵩山观星台设计者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嵩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摇篮。唐代僧人一行在会善寺编修了《大衍历》。当时像登封观星台这样的建筑在全国有27处,而历经数百年沧桑,登封观星台成为硕果仅存的一座。此观星台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授时历》:嵩山观星台的设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据此可以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郭守敬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确时刻,实行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与科学仪器的测定仅相差26秒,与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但我们的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余年。

    嵩山同其它名山一样,是座文化山。中国多姿多采的传统文化在此交融荟萃。除已经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外,中国古文化的遗传以及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也在这里蓬勃发展。

    嵩山及其周围儒释道文物遗迹十分丰富,现分别加以介绍。

    儒家文物遗迹,最重要的一处是嵩山之阴——北麓偃师市佃庄镇的东汉太学遗址。太学,可以说是古代的“国立大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东汉太学于光武帝时始建,汉质帝时,太学学生达三万余人。东汉熹平年间,由大学者蔡邕等把儒家经书以隶体丹书刻碑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史称《熹平石经》。石经立起后,每日观览摩写者甚众,出现“车乘日千余辆,填塞阡陌”的盛况。曹魏正始年间,又在太学刻立石经28块,以大篆、小篆、隶书三体所书,称为《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西晋时,太学学生多达七千余人。解放前后,出土的熹平石经保存下来的约有八千余字,正始石经保存下来的约有二千五百余字。解放后,对太学遗址进行了勘察发掘,得知太学原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面积达三万平方米以上,西部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在遗址内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一排排夯土房基井然有序。创建于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国立大学”,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辟雍”是“天子之学”的场地,是“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辟雍遗址,在偃师市佃庄镇岗上村东侧发现,遗址为正方形,长宽各170米,是一组完整的夯土建筑群,由4个不同方位的“品”字形夯基构成。东汉始建辟雍,曹魏、西晋延用。1931年,在辟雍遗址中发现西晋辟雍碑一通,碑文记载司马炎曾三临辟雍,巡视讲话,考察太学学生的“德行”、“通艺”,并进行赏赐。皇太子司马衷也两次来到辟雍与全体师生见面。碑阴还刻写了学官、博士、礼生、弟子等人的职别、郡籍、姓名。从学生的籍贯看,“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大部分来自十五个州、七十多个县,还有部分西域学生。从辟雍碑情况看,辟雍与太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登封嵩阳书院,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名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改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五代改为太已书院;宋改为嵩阳书院,宋代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以及明清诸儒都在此讲过学。书院现存建筑有:山门、先师祠、藏书楼等。书院内有汉封“将军柏”两株,唐至清各代碑刻21通。其中“嵩阳书院碑”为康熙年间立,碑文记载了嵩阳书院创建、重修情况,颂扬清耿介重修嵩阳书院及讲学的事迹。(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属于儒家系统的大学者。二程从北宋崇宁三年始定居嵩县程村,卒后葬于祖茔。宋哲宗特赐坟地祭田二千多亩,坟院中建祠。二程墓在今伊川县城西1.5公里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在后,墓前各树石碑和供案,并以围墙环绕。祠庙在前,现存门楼、东西厢房、卷棚及大殿。陵园内存有明清碑刻7通,古柏数百株。在伊川江左乡的程村,还有“二程祠堂”,明清碑刻多通。其实在嵩县田湖乡也有一个程村,程村也有“二程祠”,原有4座大院,60多间房舍,现存20间,祠内尚有宋至清碑刻20通。在嵩县有纪念朱熹的祠堂,发现有“改建伊川书院碑。”在伊川不仅有二程祠、二程墓,还发现有邵雍墓,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鸣皋乡还有“伊川书院”,院内有元代、清代碑刻7通,其中有“元敕赐伊川书院碑”,赵孟頫书丹。伊川书院即程颐任教的书院。嵩山周围各县在旧社会时均有文庙(或称黉学)或孔子赞碑,这是尊崇儒家具有共性的建筑。(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佛教文物遗迹,在嵩山及其周围相当丰富。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记载,现存佛教文物建筑,伊川县有净土寺、永庆寺、皇觉寺、吕寨石窟、石佛寺石窟等。偃师市能看到的有永宁寺塔基,水泉石窟,寺里村、寺沟造像碑,以及兴福寺、白云寺和唐僧寺。唐僧法名玄奘,俗名陈祎,出生在偃师市缑氏镇附近的陈河村,因此这里便是“玄奘故里”,唐僧寺在故里南4公里的唐僧村。巩义市现存有慈云寺、罗汉寺、观音堂、福昌寺、灵山寺、兴佛寺、柏谷坞寺、平顶寺、青龙禅寺、菩提寺。在北宋皇陵范围内,原有永昌禅院、永定禅院、昭孝禅院和宁神禅院。最重要的是“巩县石窟寺”,北魏开始营造,后经西魏、北齐、唐、宋各代继续增凿造像,现存5个洞窟、1个千佛龛、3尊摩崖造像、225个造像龛、7743尊佛像。其中“帝后礼佛图”,场面浩大,人物众多,是石窟艺术中的珍品。新密市现存佛寺有法海寺、光林寺、上香峪寺、中香峪寺、龙泉寺、张固寺、助泉寺、报恩寺、华严寺、月华寺、南泉寺等,这些寺内都保存一些寺院建筑和许多碑刻。从散存的碑刻看,新密还有超化寺、禅林寺、槐荫寺等。另外,还有不少砖塔和造像碑等。登封市更是佛教文物比较集中的地方。据史书记载,嵩山南麓的登封市有72座寺院,《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提到的有普照寺、万嵩寺、卢崖寺、朝阳寺、水峪寺、黄long寺、菩提寺、崇法寺、宝林寺、龙潭寺、永泰寺、法王寺、会善寺、清凉寺、莲花寺、嵩岳寺、少林寺、刘碑寺18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广惠庵等。现存北魏至明清的塔共250座,其中塔林227座、散塔23座。法王寺在嵩山玉柱峰下,它创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仅晚于白马寺三年,是嵩山周围历史最早的寺院二法王寺及法王寺唐塔,在我国佛教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少林寺创自北魏,达摩到少林寺以后,此寺成为禅宗祖庭。少林寺除了宏伟的建筑、大型壁画外,现存历代碑刻204通,其他金石文物31品。碑刻中比较重要的有:北齐造像碑、唐龙潜教书碑、唐金刚经碑、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武则天撰文,王知敬书丹)、唐沙门淳拙碑等。在几百座塔中北魏嵩岳寺塔、唐净藏禅师塔和塔林整体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为研究佛教建筑艺术和碑刻艺术保存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关于道教的文物遗迹,在伊川保存有南岳庙和玉皇庙;在偃师发现有中岳庙大殿、缑氏先天宫碑、重修真武庙碑、升仙太子碑等;巩义市现存道教文物有老君庙、岱岳庙、孙真人庙、祖师庙、三官庙、芦医庙等;新密市现存有老君庙、玉皇庙、中王庙、圣地庙、药王庙、关帝庙,以及真武庙碑、上仙大圣碑、玄坛庙碑、圣母殿碑、玄帝庙碑、三官庙碑等;登封市庙宫最多,现存有79处,如天爷庙、老君洞、中岳庙、崇福宫、南岳庙、玄都观、关帝庙、小中岳庙、三仙庙、二仙庙、玄帝庙、奶奶庙、九龙圣母庙、三官庙、玉皇庙等。此外,嵩山及其周围各县发现的庙宇还有山神庙、河神庙、牛王庙、马王庙、火神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反映了民间是多神信仰。在道教诸多庙宇中,现存的登封中岳庙是规模宏大、较完整的一座庙宇。中轴线建筑共七进十一层,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枋、崇圣门、化山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和御书楼。中轴线两侧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九龙宫、神州宫等五个宫院。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历代古柏三百余株。中岳庙内有4尊宋代铁人,北魏至明清历代碑刻74通。比较重要的“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记述了著名道士寇谦之重修中岳庙的事迹。还有唐代“嵩高灵胜寄呈三十韵碑”、“大宋新修中岳中天王庙碑”、“大宋中岳中天崇圣帝碑”、“大金重修中岳庙碑”、“大金永安重修中岳图”、“金代铁狮”、元代“中岳投龙简诗碑”、明代“五岳真形图碑”等。中岳庙门前有东汉时期的石“翁仲”一对。中岳庙南500米处有东汉时期的太室阙,它与启母阙、少室阙一样,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在汉代称为“太室祠”,太室阙是太室祠前的神道阙。。(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以上是嵩山及其周围有关儒释道方面的文物简介,从这些文物古迹可以看出儒释道文化思想在嵩山地区的反映。特别是有一通金大安元年立的《三教圣像碑》,除了赞语外,有三尊线刻画像,中间是释迦牟尼,左右分别为孔子与老子。该碑是以赞语和图的形式来阐述三教合流思想的实物例证(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嵩山及其周围名人或与名人有关的文物很多,它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人中有政治家、科学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宗教家,等。为了便于了解仍按地区介绍。

    伊川县有:姚崇墓,在彭婆乡许营村北。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朱温墓,在白沙乡常岭村北。朱温为五代后梁太祖,初都开封后迁洛阳。二程墓,即程颢、程颐墓,在县城西1.5公里处。二程为北宋理学家。伊川并有二程祠和伊川书院。邵雍墓,在平等乡西村西北。邵雍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范仲淹墓,在彭婆乡许营村北。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记》为其千古绝唱。文彦博墓,在城关镇罗村西北。文彦博是北宋政治家,任将相五十年。(编辑整理:少林禅院德政禅师)

    偃师市有:伯夷叔齐墓,在首阳山东站东北。据记载为商末孤竹君之子,因互让王位而出走,曾“扣马而谏”阻周武王伐纣,后隐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死。吕不韦墓,在蔡庄乡大家头村。吕不韦在秦国为相十余年,著有《吕氏春秋》一书。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墓在城关镇前后杜楼之间。升仙太子碑,在府店乡村南,武则天撰文并书丹。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在老城文庙旧址,唐代著名书法家王行满书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墓,在山化乡汤泉村。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墓,在三化乡张沟村东。(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巩义市有:杜甫诞生窑,在站街镇南窑湾村,门外有“诗圣故里碑”一通,现辟为杜甫纪念馆。宋陵,在西村乡、芒田乡、孝义镇、回郭镇一带。这里是北宋皇陵,除徽、钦二帝外,有七个皇帝,加上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的陵墓,共为七帝八陵。袱葬二十多个皇后,陪葬宗室王公大臣百余人。宋太祖赵匡胤葬永昌陵,宋太宗赵光义葬永熙陵,宋真宗赵恒葬永定陵,宋仁宗赵祯葬永昭陵,宋英宗赵曙葬永厚陵,宋神宗赵顼葬永裕陵,宋哲宗赵煦葬永泰陵。陪葬皇陵的大臣墓,最著名的有寇准墓和包拯墓。(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登封市有:许由墓,在东金庙乡箕山顶,传为尧舜时贤人。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菩提达摩首传禅宗,少林寺内有宋代书法家苏东坡书写的“观音赞”碑,蔡京书写的“面壁之塔”刻石,黄庭坚书写的“祖源谛本”碑,米芾书写的“第一山”碑,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裕公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道公碑”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碑”,在嵩阳书院门前,为嵩山第一巨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书丹。“大周封祀坛碑记”,在县西万羊岗。武三思撰文,书法家薛曜书丹,记载武则天率百官至登封太室行封禅大礼的盛大场面,颂扬武则天执政期间的歌舞升平景象。《石淙河摩崖题记》,在告成镇东石淙河。题记有《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秋日宴石淙序》,内容除武则天诗序和七言律诗外,其余均为大臣诗作。著名书法家薛曜书丹。《息庵禅师道行之碑》,在少林寺内,日本僧人邵元撰文,法然书丹,元顺帝至正元年刻立。邵元是日本国山**但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在中国留学21年,久居少林寺,与其住持息庵禅师友善。郭沫若题诗:“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少林寺山门的匾“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所书。中岳庙、少林寺都有乾隆诗碑。少林寺的不少对联和匾额也为乾隆所撰书。《琉璃戒坛》,在会善寺西墙外的半山坡上。此坛系唐代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所建。一行和尚俗姓张,名遂,河南省南乐县人。唐玄宗开元年间,主持编修《大衍历》,对仪器制造、天文测量和创制新历,成绩显著,为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观星台位于告成镇周公庙内,距周公测景台20米。周公庙正殿前是周公测景台。我们看到的观星台,系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元代在全国设立了27个天文观测站,登封告成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周公测景台和郭守敬的观星台设立在嵩山南麓,张衡的灵台设在嵩山的北麓,都是围绕着嵩山,说明了在古代人们是把中岳作为天中地心看待的。另外,汉武帝来过嵩山,把他到过的山峰命名为“万岁峰”,上建“万岁亭”,下建“万岁宫”,增建“太室祠”,设“嵩高县”。对嵩阳书院里大柏树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唐高宗时改为嵩阳县,武则天几次游览并禅祭中岳成功,把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纪念“登封告成”之意。除以上介绍的情况之外,历史上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张九龄、骆宾王、欧阳修、范仲淹、程颢、元好问等诸多名人都游览过中岳嵩山。。(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祭祀封禅山神的活动,是中国古文化的遗传。古人认为自然物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可以主宰人的命运,故有崇拜自然的习俗。中国人对山的崇拜尤盛于别国。嵩山历来为享祭之山。少林寺有秦槐,相传被秦始皇封为大夫槐,可见始皇帝东巡曾“登礼于斯”。汉以后,嵩山地位更加重要,据考证,确定五岳祭祀制度即始于汉武帝时。他因至嵩岳礼祭,“听到山(一说三)呼万岁”,故特为崇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唐高宗和武则天常住洛阳,嵩岳自然成为他们礼祭和巡幸之地。凤凰台,相传因他们登临时有凤凰飞集其上而得名。武则天还留有《幸少林感怀》等诗文数篇。唐玄宗于开元十八年(730),命祀嵩岳以王礼,封岳神为“中天王”。六月遣河南守尹至山下恭祀,终唐无改。宋真宗诏加号为“中天崇圣帝”。元武宗加封号为“中天大宁崇圣帝”,每年初遣使致祭。明太祖朱元璋一改前代作法,尽去其封号,仅以山水本名称嵩岳,称神为中岳嵩山之神。认为上天后土才有资格加封号给自然神,人君岂敢参预。但仍遣使致祭。后世亦祭祀不绝。中岳致祭之所为中岳庙。中岳庙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令祠官加以扩建。北魏迁至山之东南,始定此名。其后庙址屡有变迁,唐代中叶定于现址。中岳庙背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为群山所环拱,为古树相掩映,景象非凡。现庙为清代重修后规模,存有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400余间,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中岳庙前有一对东汉石刻“翁仲”,造型古朴大方。其北为中华门。从中华门向北,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11进,面积计有10余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庙宇中心部位的中岳大殿(又称峻极殿)宽9间、深5间、面积达920平方米。殿内供奉“中天王”像。大殿红墙黄瓦,气势恢宏。庙内崇圣门东古神库,四角分立四铁人,为北宋治平元年(1064)铸造,各高约3米,横眉怒目,威严十足,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庙内还有金属铸器和石刻碑碣百余件。其中尤以北魏中岳庙碑最为著名,为不多见的书法珍品(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道教在嵩山之阳——登封也很活跃。主要的道观有崇福观、土德观、二郎观、承天观。崇福观位于万岁峰下,汉武帝初建时称万岁观。唐改为太乙观。宋代扩建,于天圣中(1023—1032)建御容殿,奉真宗像,改本名。明清又多次重修。土德观,位于中岳庙东,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建。二郎观,位于虎头峰下。承天观,位于金壶峰下,金代崇庆元年(1212)建。清微观,位于少室山麓,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建。天封观,即唐嵩阳宫,玄宗请道士炼药处。李林甫有记。后改名天封。观内立石有韩愈题名,有欧阳修跋。宋代梅尧臣曾赋诗云:“车马云外来,衣沾半山雨。弭节叩真居,扌门萝笑尘矩。回溪响石松,灵茹抽岩坞。玉槛刻年华,应无愧千古。”描绘出天封观环境的清净和幽深。主要的庙宇除中岳庙外,还有真武庙,九龙圣母庙、迎仙庙、许由庙、启母庙和少姨庙。

    儒家在嵩山之阳——登封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讲学传道。嵩山最有名的书院是嵩山书院。书院位于峻极峰下,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初名嵩阳寺,隋唐时名嵩阳观、奉天观。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代初名太室书院,后改今名。书院宋代最盛,生徒达数百人,著名学者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朱熹、程颢、程颐先后在此讲学。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院内有巨大的古柏两株,据说曾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同时还封有一株“三将军柏”,已在明末毁于火灾。院外西南隅还立有一通唐天宝三年(744)《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碑高8米,为嵩山最大石碑。

    历代文人都将嵩山看作游历隐居的胜地,不少人还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碑刻,故嵩山又有“文物宝地”之称。这些文人大多都同僧人和道士交游,同僧、道交游甚至成为传统的风尚,僧、道及寺观成为他们吟咏的主题之一。这里随手摘几首以共尝:

    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

    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回龙。

    久与人群疏,转爱丘壑中。

    心淡水木会,兴幽鱼鸟通,

    稀微了自适,出处乃不同,

    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

    ——岑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得道凡百岁,烧丹唯一身。

    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

    白鹤翠微里,黄精幽涧滨。

    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梦,朝云如可亲。

    何由者见颜色,挥手谢FengChen。

    ——李颀《寄焦炼师》

    山高路已穷,倏尔逢兰若。

    落日老僧闲,支颐古松下。

    缓步入禅庭,苔苍但潇洒。

    ——梅尧臣《峻极寺》

    颖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虚坛,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壁,九龙泉深一百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殿内正座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塑像两边有使臣侍者和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执斧荷钺,威风凛凛。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毁于火。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为佛教活动场嵩阳书院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改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之一,它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我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明末书院毁于兵火,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它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

    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据传,印度名僧菩提达摩禅师曾驻锡于此。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讲经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千年来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日渐深远,少林武术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蛮声海内外。与少林寺题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经久不衰,反应了现代人对少林精神的喜爱。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

    塔林在少林寺西300米的山脚下,是自唐朝以来历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1000多年来,已经建成250多座,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大多有雕刻和题记,反应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旅游景区。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包括少林寺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会善寺及琉璃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为魏孝文帝避暑离宫,恭陵王舍宫为寺,孝明帝时名闲居寺,隋代改名嵩阳寺、会善寺,后毁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则天曾临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为国师。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俗称琉璃戒坛,是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五代后梁时,此寺曾一度毁废。宋初重建大殿,此后历代皆有重修。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三架进深,单檐歇山顶,斗拱硕大朴实,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壮,工艺奇巧,是古塔中之珍品。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师徒外,又有道安禅师(俗称老安和尚)及其弟子净藏。

    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正光元年(520)改为寺,初名永明闲居寺。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唐李邕《嵩岳寺碑》载:寺院为一广大佛刹,“殚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殿宇一千间”。当时寺中有七佛殿(风阳殿)、定光佛堂、无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俗称嵩岳寺塔,砖构,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是12角形,“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中岳庙是道教胜地,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书讲经。位于太室山东麓的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汉武帝时增修“太室祠”,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唐宋时多次扩建,规模宏大;明崇祯十七年毁于大火,清朝多次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庙院南北长650多米,东西宽160多米。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两侧。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

    嵩山峰秀,水也美。据载有河、池、潭、泉多处。颖水,源出少室山颖谷,流经黄盖峰西,向东流入淮河。石淙水,源出岳顶,下流同颖水汇合。唐武后游嵩山,曾在水傍建离宫。五度河,源出山之东谷,其水潆回者五,故名,东南流入颖水。其他还有少阳河、李庄河、双溪河、石柱川等。潭有龙潭,位于黄盖峰东北17里,其潭有九相连属,传说有神龙主之,故为岁旱祈雨处。池有中天池、帝圣池、京兆王池。泉有天门泉、太乙泉、鸣琴泉、双泉、七星泉、醒心泉、玉皇泉、许由泉、卓锡泉。卓锡泉,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卓锡杖得水处。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92米,主要建筑为中岳庙、嵩阳书院。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嵩山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正如诗中所说:“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

    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山势陡峭峻拔,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少室山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少室山距太室山约10千米,山上连天峰为嵩山之西峰,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筑为少林寺。据说,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之时曾在此处驻兵。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数通。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明朝所建。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面群峰环峙,门前有溪涧流过,环境清幽秀丽。

    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少室山中以少林武术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释家的象征。

    嵩山属伏牛山系,主脉在登封境内,连绵六十多公里。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中为峻极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嵩山是其总名。古人以太室为嵩山主山,太室少有奇峰,东西起伏如眠龙,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的说法。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华夏民族万里母亲河黄河南岸。历代的帝王将相、墨客骚人、僧道隐士,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给这些美丽的山峰命名,遂有七十二峰之说。

    这些山峰是根据其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名人遗迹、神话传说而命名。往往每一峰名就包含一个有趣的故事。玉镜、狮子、虎头、玉柱、香炉、罗汉、玄龟、卧龙、老人、石笋、卓剑嵩山等峰是以形状外貌而命名。玉镜峰,“皎皎冰盘营百围,广寒宫殿见依稀。春山万叠浑如洗,浮翠光中一镜飞。”卧龙峰则是“头角低回藓蔓封,蛇蜒端似卧真龙。旱乾岁祷多灵应,时见油云出此峰。”老翁峰,“翳雾埋云皓首翁,难将书传考前踪。商山羽翼朝家后,化作中天一石峰。”而卓剑峰,其状为“一峰卓立列嵩中,紫气腾腾射斗虹。昨夜洞宾经过此,却遗长剑倚崆峒。”起云峰、望洛峰、太阳峰、连天峰等显然以其坐落方位命名。望洛峰,有诗云:“凭高懒上三山顶,望远偏惊两月空。试向此间登眺处,洛阳形胜在嵩中。”登岭可见洛阳。太阳峰,“榻摇经影来山麓,锡柱晴光出岭头。独步高明时正午,顷令万壑失阴幽。”峰顶高明,日光毕照。少阳峰,“晓星才撤曙方明,乘兴探奇陟少陵。忽觉丹霞来袭体,不知旭日自东生。”连天峰,峰势独高,望之若与天接,可谓,“天连嵩岭岭连天,晓抹青云晚带烟。且说匡庐高万丈,与天连也未相连。”一些峰名同统治者神化自己有关,而利用嵩岳神化自己莫过于汉武帝了。许多峰名同他有关。如黄盖峰,相传汉武帝在峰下获“玉人”,时此峰上有黄云如盖,故名。万岁峰,相传汉武帝至此闻山呼万岁,故名。会仙峰,相传汉武帝在此下棋而名。系马峰,是他封禅系马之所。八角井则是他炼丹之处。凤凰岭的命名在唐代,相传唐高宗登游时有凤凰飞集其上,故名。统治者以“神”来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其用心可谓良苦了。

    嵩山岩石演变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数据,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嵩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嵩山地区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文化高度繁荣,这里道、佛、儒三教荟萃,三教中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典型代表,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

    嵩山属伏牛山系,中国五岳之一,因位居中原大地之中,天地之中,通称为中岳。嵩山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149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

    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在古老的太古宙时期,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在经历了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的“少林运动”,三次大的地壳运动之后,逐渐形成了山脉,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在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嵩山,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最高峰连天峰1512米;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黄河。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更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地理位置河南西部、秦岭东脉面积面积450平方公里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少林寺、塔林,少室山,连天峰.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唐武则天(公元695年)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自北宋以下,俱称中岳嵩山至今。

阅读都市之道门崛起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www.umixs.info)



随机推荐:打脸是门技术活炼明大秦之万代帝王都市之最强仙道重生之追爱少女火影之超级副本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荐本书加入书签报告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