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金湜叩阙哭明廷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umixs.info

    迄今为止,军政已经过去了七八年,还没有任何一个科举出身的文官愿意放下架子,去当一名每天臭汗的武夫,这不得不说是种悲哀的事。为此,杨一清常常感慨不已,对那些科举的进士们恨铁不成钢,儒生这样不争气,靠耍嘴皮子,还敢叫嚣以文御武,简直是不自量力。

    相处了这么长的时间后,从内心讲,杨一清很佩服这帮年轻人,这帮科班出身的军官特别守纪律,还特别有朝气,工作效率很高,专业知识扎实。他们没有那些儒生的酸气,更难得的是他们非常的廉洁,自从他们顶替了那些文官后,接管了军费预算后,各军区的开支可以说是梳理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可能给任何人有克扣军资或贪污军饷的机会,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最新的复式记账法最大程度的堵住了漏洞。

    大明的军队经过这些年的整顿后,一大批军中的蛀虫都上了军事法庭,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军队风气肃然一新。可以说,如果有人问,朝廷哪个部门最廉洁?不用问,杨一清心里很清楚,那只会是兵部。这也是让杨一清不得不服气的地方。

    胡思乱想中,杨一清穿戴整齐出了堂院,到了以前的轿房,现在所谓的车库。坐上了专门为他配置的四轮马车。专职的马夫熟练地一扬鞭子,车前四匹高大的挽马一个个运步如飞,向前一溜烟儿似的奔去了。

    ……

    建极殿后的云台是一处三楹小殿,名曰紫光阁,与乾清宫仅隔着一道乾清门。平日里有什么要紧事,或出现了什么紧急情况,皇上便在这里接见大臣。

    还不到三十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越发的显得威严。此刻正肃然端坐在龙椅上。他双手撑着御案,蹙着两道浓眉,英俊的脸庞上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阴云,嘴唇也抿得紧紧的,此刻无人说话,屋子里面的气氛有些压抑。

    他那双黑亮亮的大眼里射出灼灼逼人的精芒来,只是定定地投注在御案上一份绢帛制成的奏稿上,那正是从朝鲜呈上来李怿亲笔手书求援的奏折。而在他的对面,两侧的杌子上分别坐着内阁首辅李东阳、焦芳、靳贵和杨廷和等人。

    再往下看,殿中铺满暗红色波斯地毯的地板上,却跪着一人,他一身官服和大明的官服有些差异,尤其是那帽子高高翘起,此人正是朝鲜使臣金湜。

    “李伴伴,怎么回事?主官兵部的尚书杨一清怎么还没到?”朱厚照沉沉地说道。

    “皇上,请稍候片刻,老奴已经派人去传旨了,他应该已经在赶往宫中的路上,”躬身站在紫光阁门口处的秉笔太监李荣急忙向里边恭声应道,然后又补充道,“要不然,老奴这就再派人再去催一催……”

    话音未落,阁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匆匆走近,只见杨一清的身影一闪而入,进得大殿,见到正德皇帝已经在御座上,他赶紧抢上几步拜倒在地,顾不得擦去满额的汗珠,喘息着奏道:“臣……臣接诏来迟,请陛下恕罪。”

    “爱卿免礼,赐坐!”

    正德皇帝微微点点头说道。又挥了挥左手,让旁边的小太监替杨一清搬来了杌子。

    等杨一清坐定,朱厚照一语不发,用左手手指隔空点了一点御案上那份朝鲜国王李怿的奏章。侍立一旁的李荣会意,趋步上前将它拿去交给杨一清。

    杨一清细细看罢,大吃一惊,愕然看了一眼堂下跪着的朝鲜使臣金湜,问道:“金提学,这份奏折上面说的是真的吗?真有五万多倭寇进犯朝鲜吗?据本官所知,日本国内现在是军阀混战,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兵力攻打朝鲜。”

    金湜此刻抬起头来,先看了一眼正德皇帝,朱厚照微微点点头。金湜便说道:“杨大人,这么大的军国大事,外臣其敢欺骗母国,这份奏折是我家大王亲笔手书,外臣敢保证,上面每一句话都句句属实。

    根据倭人俘虏的招供,日本那个所谓的倭皇,五月份在京都奈良出面主持了一次有二十多个日本大名参加的歃血盟誓,倭皇号召日本各大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拿下鄙国之前,任何人敢挑起内战,天下共击之。

    臣月初出发之前,五万倭寇已经逼近汉城不到百里的尚州,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也不知道大王所在汉城能不能守得住,吾王是否安全……我朝鲜国中如今生灵涂炭,倭寇到处烧杀抢掠……”

    说到这,金湜已经是泣不成声,再也忍不住悲伤,就在这紫光阁,嚎啕大哭起来。金湜往前爬行几步,对着龙椅上的正德皇帝连连磕头,边哭边哽咽着说道:

    “天朝皇上,外臣早就听闻陛下神勇盖世、恩及海外,我朝鲜与天朝一衣带水,奉上国如父母,藩国君臣上下泣求上国尽快出兵,救我朝鲜百万子民于水火之中,藩国君臣上下感激涕零,永世不忘天朝上国的大恩大德。”

    听了他这番陈词,杨一清心头一跳,瞅了那使臣一眼,甚是惊讶:这朝鲜使臣当真是精明圆滑得很,借着话头立刻便拽到了保卫他们朝鲜国的角度上去了,而且这人很了解正德皇帝爱慕虚荣的弱点,用神勇盖世、恩及海外来糊弄皇上,想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获得大明朝廷无偿的支援,真是精明过头,打的好算盘!

    正德皇帝似是尚未觉察出这话中的陷阱,看着他伏在地下一副痛哭流涕的模样,也不禁有些恻然。他挥了挥手,吩咐宦官苏林将金湜扶了起来。还没等金湜站稳,只听朱厚照缓缓说道:

    “藩篱有难,大明作为宗主国,自然有责任提供保护。这样吧,金卿且回朝鲜告诉你们大王:我大明天朝虽不会坐视尔等遭到倭寇侵犯,但毕竟事发突然,大明猝然出兵,也需要时间筹备军需物质,集结军队。回去告诉你们大王!在我军抵达之前,你们还需要坚守一段时间。打铁还需自身硬呀,这段时间就靠你们自己了。请转告你们大王,你们放心,一个月之后,朕的大军一定会抵达朝鲜。”

    “微臣谨记陛下圣训。回到朝鲜之后,必定将陛下圣训一字不漏地转呈本国大王。”

    听到正德皇帝答应出兵援助,也没有提出任何的条件。金湜喜不自胜,连连点头。

    “很好,李伴伴,让人扶他下去休息吧……”

    朱厚照嘴角撇了撇,他觑见金湜刚才那一会又哭又闹的折腾,已是累得声嘶力竭,便不再让他待在紫光阁里苦撑,现在是自己人要开会的时候了,岂能让他待在这里,正德皇帝便吩咐李荣从阁外唤来几个内侍把他扶了出去。

    闻听金湜有些踉跄的脚步声渐渐走远,朱厚照那刚毅沉着的表情一瞬间便变了,露出了一副轻松的表情。他抬眼看了看李东阳、焦芳、杨一青等人,声音低沉了下来,慢慢说道:

    “诸位爱卿,朕刚才那番话,是为了稳住他们朝鲜藩国君臣的心,你们可别当真啊。这空口白牙的,就想让朕出兵救援,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说到这,朱厚照微微一笑,摇摇头,继续说道:”不过,这朝鲜半岛对我国的战略意义很重要,是我国东面的屏障,必须掌控在我们手中。朕今天召你们来,主要想讨论一下我们今后的东亚战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达成什么样的战略目标。诸位爱卿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出决定之前,诸位先参加军机处的军情通报会,先听听军机处参谋部提出的意见。尤其是兵部,制定作战计划时,必须遵循我大明的战略需求。”

    听到正德皇帝的话,杨一清心中大吃一惊:这位青年天子当真是刚毅异常,做事有张有驰,游刃有余。却不知他胸中究竟有何成熟方略?此刻,杨一清虽是心中惊疑不定,但这时在紫光阁内,当着正德皇帝的面,也只得俯下身去,随着众人应声领旨。

    众人随在正德皇帝的车驾后面,来到了设在豹房的军机处。齐王设立军机处,对外宣称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目前由李东阳担任。正德皇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如成国公朱辅、瑞安侯王源、大学士焦芳、户部尚书梁储、大学士杨廷和等,都是以亲重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杨一清成为军机处的一员后,还是第一次参与军机处的讨论。

    军机处还设有军机联合秘书处,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官员中选充。所有这些人都是兼职,他们的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因此,军机处设立之初,没有专门的官员。军机处没有正式衙署,目前暂时设在豹房的一处四进的院子里。有值班房,紧临正德皇帝豹房寝宫,以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无专官,无衙署,就使军机处成为一种特殊的机构。

    召见时,正德皇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可以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减少了中间的环节,这也是文官们最有意见的地方。

    不过,当杨一清走进军机处的作战指挥室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厅的正中有一个巨大的沙盘,整个大明帝国以及周边各国的地理地貌,站在这个沙盘前,就可以一览无余,做到心中有数。杨一清很快就在沙盘上看见了自己的家乡——云南安宁。

    他惊讶的发现,那座小县城竟然和他记忆中的一模一样,连绕过现成的无名小河都模仿得栩栩如生,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仔细看去,那沙盘上连小河有几个弯道这样的细节都关注到了,这些军校生是花了多大的心血才做到的,杨一清想想就感到毛骨悚然。如今的大明军队对地方上的情況掌握竟然如此之深,任何地方出现问题,大明的军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介入,可以说最大程度的杜绝了内部的叛乱。

    围绕着沙盘,是一排排座椅,正德皇帝的座位在最中间的位置,其他的座椅都围在皇帝的后边,等大家按照贴有自己名字的位置坐定以后,一位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军官走到沙盘前面,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教鞭,满脸的书卷气,虽然一身戎装,但他依旧像书生多过军人。

    他首先行了一个军礼,然后自我介绍道:“皇上好!诸位大人好!下官乃军机处战略研究室参谋顾问赵本学,兼任大明帝国军事学院战略系系主任和教授,今天我为皇上和诸位朝廷重臣讲述一下东亚地区的战略态势,为诸位制定国策提供战略研究室的咨询意见。”

    这位赵本学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说,他是朱厚炜的老部下了。赵本学原名赵世郁,字本学,号虚舟,生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他是赵宋宗室后裔,即南宋初南下泉州的南外宗太祖赵匡胤系赵子先的直系子孙,在原时空,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的老师。

    在原时空,明代军事家赵本学是一位如同鬼谷子一样的隐居之士,为不使孙武以来的兵学思想失传,他选择了钻研军事治学的道路,写出了《韬铃内列篇》七卷和《赵注孙子》《孙子书》三卷,颇受后人重视。

    后世的日本,明治维新后所有的军事院校教材全部采用的是《赵注孙子》。这样的人才朱厚炜岂容错过。登莱开办军事学院时,朱厚炜派人亲自把他以福建隐居地请了过来,聘请他出任大明第一所军事院校的教育长,说起来他从事军事教学这项工作已经十年了。

    走到沙盘前面,赵本学拿起了教鞭,点了点沙盘上东亚的几个位置,然后说道:“今天我要介绍的内容,是我们战略研究室最新的学术论文。题目是《东亚的军事经济一体化对大明帝国未来国防的重要意义》,首先我们看一看朝鲜半岛的位置,半岛的最南端……”

    中场休息的时候,杨一清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陷入了苦思,今天给他带来的震撼实在太大了,他实在没想到,管理一个国家竟然还有这种模式。军国大事还可以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大明竟然有了这样的专门机构,处理国家大事还有这样的方式。

    怪不得李东阳、焦芳、王鏊和梁储这几位阁老对于军机处的设立,态度如此的暧昧,从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原来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好处。

    今天的所见所闻,除了震撼外,杨一清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一刻,他信奉的理念瞬间崩塌了,他痛苦地意识到,他所信奉程朱理学那套纯粹的儒家学问真的跟不上形势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程朱理学肯定会被边缘化。

    因为,这世界彻底改变了!

    ……

    正德六年七月二十三日,朝鲜尚州。

    城下,三万多名戴笠裹甲的武士们整整齐齐地站在尚州城三里外的沙场上,他们列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方阵,身披竹甲,举着树林般的火绳枪,身上缠着点燃了的火绳,神情凝肃地目视前方。

    凛冽的海风呼呼地从日本武士们的头顶扫过,诸位大名那一张张图案各异的家纹旗被刮得猎猎作响,在阴沉沉的天幕下犹如一只只巨大的蝙蝠张扬而怪异。

    看到士卒们饱满的士气和精良的军械,武田信虎微微颔首,满脸溢出了得意的笑容。这时,军师荻原靠近过来,向武田信虎轻声提醒道:“家主,快到您登台发布攻击命令的吉时了!”

    武田信虎微一点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敛住了心神,表情显得无比肃重,在无数道含意不一的目光注视之下,一步一步独自向阵前矗立的指挥台上登去。终于,他站到了高高的云梯之上,俯望着地面沙场上黑压压一大片乌云般集合的武士,一股睥睨天下的狂傲之气顿时从他胸中溢然而生!

    他定了定神,将自己的声音提到了有生以来最响亮的程度,一字一句地缓缓说道: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武士们,今天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集合在一面军旗下,诸位勇士过去都是为了自己的家主而战,为了日本那块小小的地方,我们大和民族的精英们,自相残杀,流的血已经够多了。但是今天不同,为了日本国‘天下布武、总齐八荒’的宏图大业,为了日本国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伟大抱负,为了不负天照大神对我们日本君民的深宠厚爱,为了让我们出类拔萃的日本子民获得普天之下‘人上之人’的崇高地位。”

    说到这里,他拔出腰间的太刀在空中虚砍了一下,吼道:”我现在命令你们,抱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决心,带着天照大神的灵光佑护,向前面城墙上的敌人发起最猛烈的攻击,大和的勇士将所向披靡,横扫朝鲜,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打下这三千里江山。”

    高台下,荻原恰到时机地领着手下振臂高呼“拿下尚州,活捉守将!板载”的口号,一时急起千层浪,呼声渐渐地向四周传开,武士们神情激动,他们高举火绳枪,一齐发出嗷嗷的怪叫:

    “板载!板载!……”

    听到下面震耳欲聋的怪叫,城墙上的朝鲜士兵手里握着崭新的火绳枪,忍不住浑身颤抖起来。日军首先发起了炮击,城墙上面也用不多的火炮开始反击,一时间,城上城下硝烟滚滚。十几分钟后炮管开始发红,炮声渐渐平息下来,城上城下都充斥着刺鼻的硝烟味。

    武田信虎上前一步,拔出指挥刀向前一指,他冲着城上发出一声怒吼:“大和的勇士们,随我冲锋!板载!”

    顿时,日军的战阵向前开始发动冲击,数万日军像潮水一样冲向尚州城墙,一时间,整个战场上都是震耳欲聋的“板载!板载”的嚎叫声,很快无数个云梯搭上了城墙,像蚂蚁一样的日本武士蜂拥而上,风起云涌,烈火燎原,铳炮声,呐喊声与惨叫声交织着,血光与刀光辉映着.......

    朝鲜军士在长官的督促下,在苦苦的抵抗。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惨烈的肉搏战。顿时,空气中布满了血和硝烟的味道,整个世界在颤抖,枪炮轰鸣,山崩地裂。

    刹那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乌有。他们好像千刀万剐一样,透露,肢体崩裂着,躯干支离破碎。在这被血光吞噬的时刻,已经分不清什么是武器。血红的手,锋利的牙齿,迫不及待地将一张张脸孔撕碎。就在这千军万马之中,已经冲城墙的姿三郎脑中早已失去了理性,失控似的去满足自己杀戮的欲望。在他看来,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就是能用自己的双手抹杀一切的快感。

    尚州城是汉城外围最后一道屏障,为了守住这里,赵光祖派来了朝鲜最精锐的北方边军,这些曾经和女真人作战的军人,意志力还算是比较顽强的。没有前奏,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双方一直打到了傍晚时分才分出胜负,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

    虽然这支朝鲜精锐的北方边军打也很顽强,但是日军更加的凶悍以及训练有素,战斗经验,根本不是朝鲜人可以比拟的。缺乏火器训练的朝鲜军队明显的在作战中处于下风。尤其是双方的火铳对射中,日本人明显的更加的熟练,射击频率更高,也打得更准。

    惨重的伤亡终于让朝鲜人崩溃了,一些被惨烈的战事吓破胆的人开始逃跑,紧接下来逃跑的朝鲜士兵越来越多,最后演变成了大溃逃,朝鲜军队打开了北边的城门,开始夺路狂奔。就在城门打开的那一刻,已经宣告尚州已经易手,战争已经没有了悬念,汉城也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城墙上,精疲力尽的姿三郎拄着火绳枪艰难的站起来,他向着西边远远望去,东门也打开了。日军像潮水一样冲进城内,大街小巷到处是火光和浓烟,伴随着惨叫声,哭喊声,到处是红艳艳的一片,此刻,姿三郎早已分不清是夕阳还是鲜血染红了大地……

    消息传到汉城,惊闻噩耗,李怿面色涨得通红,他双手紧捏着王座两侧的扶手,勉力撑直了上身,哆哆嗦嗦地下令道:“马……马上发诏给赵光祖,让他率……率领举国二十万大军,急赴尚州城,与倭寇决……决一死战!”

    八月六日一大早,得知尚州失守,汉城危在旦夕的金缇顾不上礼仪,鞋子都没穿好就朝紫禁城皇城跑去,等不及通报,他直接在皇极门外敲响了登闻鼓,然后坐在台阶上嚎啕大哭……

    (未完待续)

    说实话,杨一清一点也不喜欢这些来自登莱的军官,首先是因为他们取代了那些科举的文官,军队改革完成以后,在”军队专业化”的口号下。大明那些走科举进入仕途的文官想要插手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除非文官愿意去军事学院回炉改造,或者下部队当一段时间的兵,然后进入教导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可能在兵部任职,否则想都不用想。其次,这些人只忠诚于皇帝和国家,对于上级不合理的安排,会当面跟你提出来,很多次让他下不了台。

    随着军队的实力越来越强,表面上看,兵部应该是加强了,摊子也大了很多,实际上,杨一清这个兵部尚书却越来越成了一枚橡皮图章,手上的实际权力越来越被削弱。兵部尚书要管的事情貌似很多,但很多不是他这个兵部尚书能够完全作主的。要不是心中的那股执念,他早就想辞职不干了。

    杨一清上面有两个婆婆管着,一个是内阁,还有一个就是那个让他如芒在背的军机处,前不久,他也进入了军机处成为常务委员,越是了解其中的运作方式,杨一清就越害怕。

    无需讳言,现在兵部尚书的权利实际上已经被皇帝架空了,全国的武装力量实际上牢牢的掌握在皇帝手里。坐在书案后面,杨一清喝着茶这么想着,越想心里越来越烦躁,伸手将那些乱七八糟的文函拂到书案一边去。

    话音刚落,毕业于军事学院的秘书李执一身笔挺的戎装走了进来,先是“叭“的一个敬礼,然后报告说:“报告杨尚书,皇上有旨,朝鲜国使臣金湜入宫禀报要事,涉及藩国军务事宜,急宣尚书大人速速进宫会商。”

    “哦,知道了!本官马上过去。”

    实在不习惯这种举手到额前的军礼,杨一清挥了挥手答道。自始至终,他连眼皮子都没有抬一下,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德性。秘书李执也不介意,又是一个军礼,然后迈着现在规定的标准的军人步伐退出了值房。

    《大明律》还明文补充规定:兵部在接受内阁领导的同时也接受军机处的领导。需要兵部办理的事宜,由兵部下辖的总参谋司、军事情报司、总后勤司、总装备司分别办理,兵部和锦衣卫联合成立单独的军事法庭,专门负责处理涉及军队的案件,同时配合军法督查总队管理各部队纠察工作。

    正德元年,朱厚照登基几个月后,一大批从登莱军事学院毕业的优秀军官从齐王麾下的军队中抽调出来,他们以武改文,顶替了原兵部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江登洲模式完完整整的搬到了兵部。同时,通过这些军官,正德皇帝牢牢的掌控了整个兵部的运作。

    正德元年,原来的兵部尚书马文升因为反对军改,被正德下旨致仕,杨一清三边总制的官职被正德皇帝取消,作为安抚老臣,他被提拔上来成为了新的兵部尚书,不过他到任以后才发现,自己是现在兵部中唯一一个没有进过军校,从科举进入仕途的文官,兵部从上到下,即使是所署衙门的书吏,至少也是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已经完完全全成了军人的天下。

    这时,值房的门响了,外面传来他的秘书的报告声。杨一清面色一紧,他可不想让人看到他的不满,他很清楚,如果让人察觉他的不满,他肯定保不住现在的地位,马上就会有人取代他。

    他急忙搁下手中还托着的茶盏,又打开一份文件,稳了稳心神,正襟危坐地对着门外喊了一声:“进来!”

    控制马六甲海峡以后,朱厚炜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有了充足的资金,他就不遗余力的发展海军。从弘治十八年开始,朱厚炜开始对沿海各个水师进行整编,海军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截止到正德六年,大明海军纸面上的总兵力就超过二十多万,五大舰队共拥有各类大小舰船近万艘,其中包括五只海军陆战队。

    实际上,这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这还不包括作为预备役,海军后勤部下辖的渔业总公司,如果把那些渔民也算进来,海军在编人员最少也超过五十万,用一句不客气的话讲,现在大明海军任何一个舰队拿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股灭国的力量,根本不是这个时空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抗衡的。

    这一大堆文件跟以前这些公函大都还是各藩镇离不开索粮、索饷的老套路不一样,现在,这些公函主要以各大军区的工作总结,训练计划,部队换装情况,弹药补给存量等汇报和各类器材经费申请有关,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很多。

    正德新政延续了弘治十五年开始的军事系统改革,十一年后的今天,大明的军事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至下,已经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的体系。尤其是兵部已经具备了后世国防部职能。重新修订的《大明律》专门规定新的兵部职能:大明由内阁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内阁之下设立兵部,大明国内外一切需要由朝廷负责的军事工作,则经内阁作出相应决定,通过兵部或以兵部的名义组织实施。

    军事改革完成后,可以说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尤其是军权,除了军机处,任何部门的文官不得参与。这些年朝局的变化,让期望大明皇帝垂拱而治的杨一清内心很是不安,他真的很恐惧,皇权如此大,正德皇帝皇帝会不会变成那个一扫六合的秦始皇,一言不合,就会再来一次”焚书坑儒”。坐在那里,杨一清想想都不寒而栗。

    自从弘治十五年开始的军队改革后,十几年来由北至南逐步推行下去,一直到正德四年才算是大功告成。大明所有的军队都重新经过了整编和裁汰,卫所军队不是被编入工程兵部队担任修路架桥的建设,就是改编成了建设兵团安置到蒙古和新疆,在大明北部西部边疆组建了一个个大型的国营军垦农场,这些兵团被称作预备役农师,这些农师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负责当地的戎守。

    保留下来的军队经过改编后,全部实现了火器化、职业化,无论是军事作战理念和作战方式,现在的大明军队,已经是一只不折不扣的现代化军队,水平相当于原时空十九世纪末欧洲强国的水平。军事改革以后,大明帝国拥有总兵力共一百八十万人的常备军,全国军队共划分了十二个大军区,三百多个军分区进行管理。

    大明立国以后,尤其是土木堡之变,武官的地位越来越被文官压制。正统年后更是变本加厉,对外指挥作战时,军队的统帅全部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武将只有拼命的份。在朱厚炜看来,文官们积极推行的“以文御武”管理模式,就是个笑话,弘治十五年,朱厚炜提出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的口号,不允许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再次发生,他首先从自己的封地开始实施这一套理念。

    由于朱厚炜惊人的战绩,包括正德皇帝当太子时,平定了北方草原,又开辟了新疆,恢复了汉唐的华夏领地。赫赫战功下,如今“以文御武”这种话,再没有哪个文官敢公开提出来,否则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去边关当兵,正德皇帝公开宣布,谁觉得“以文御武”好,他就请谁边关最偏僻的哨所去当哨长,从那里开始御起吧。

    正德六年的八月,紫禁城。

    虽已是初秋,天气却仍是十分酷热。太阳火辣辣的,炙烤得北京满城街道两旁杨柳丛中蝉鸣吱吱。兵部堂院掩映在一片绿云似的树荫之中,隔开了阳光的灼射,显得凉幽幽、静悄悄的,倒成了一个清净凉爽的佳处。

    此刻,少傅、太子太傅,军机处常务,兵部尚书、身兼左都御史的武英殿大学士杨一清在值事房内,一边悠然自在地呷着清茶,一边漫不经心地浏览各个军区送来的文函和报告。

阅读大明皇弟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www.umixs.info)



随机推荐:打脸是门技术活炼明大秦之万代帝王都市之最强仙道重生之追爱少女火影之超级副本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荐本书加入书签报告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