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盘古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umixs.info

    二、从古符号、古岩画看盘古名号有“活的化石”之称的原始神话,不单纯是人类童年社会先民凭原始思维创作的“口头文学”,也具有原始先民向后世传递史料信息的意义。而古石初画、初文古字则是原始神话的载体。往往一个古代石刻、一个原始符号,能充分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文化思维活动,为我们揭示早期人类文化思维活动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素材。在我国出土的铜器时代的一个方鼎上,有一个奇特别致的符号(见马卉欣着《盘古学启论》第11页)。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对甲骨文中“盘”字的正确认识和先存在于中国又在世界上多处出现的十字崇拜之十字的原始含意,可以认定,符号的两边是“盘”字的初文简刻,中间之空心十字图案,乃是十字崇拜的上神,是代表神祖的符号,这个符号应当念为“盘古”,有如中国文字中的单纯词尴尬、囹圄等一样是不能分开使用的,只不过这个符号把盘古二字合而为一了。这种简朴古拙的作法倒也符合万物起始也简的道理。此符号虽见之于铜器之上,但不可以说它就产生于铜器时代。其实,它在铜器时代之前就已经产生。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人们只能把这一神圣的符号记在心里。而进入铜器时代之后,人们才有能力把它形之于铜器。在史前社会,既有盘古之名的记载,理应有盘古之事、盘古神话在史前社会的存在,已经不是问题了。还有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证,那就是云南沧源岩画(见马卉欣着《盘古学启论》第12页)。据专家考证,这幅岩画为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的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手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劈地的传说正相契合。至于人首所呈现的太阳之状,则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也是对盘古把温暖送给人间的希望祈盼,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盘古神话的原始因子。据此信息,盘古神话在二万年前已经诞生。

    盘古记载:

    《艺文类聚》、《绎史》、《广博物志》、《述异记》、明人周游《开辟衍绎》、《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路史·前纪一》罗苹注、《三五历记》等中均有记载!

    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见证,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保存最原始、最完整、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其数量之壮观,内容之丰富,类目之齐全可谓举世独步,无与匹伦。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有关盘古神话的渊源,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认为,盘古之名最早见之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中,先秦著作无盘古名号,并以“盘古入籍晚”为由,来否定盘古神话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提出不应把盘古神话列为中华民族的先民创世神话。这种说法虽然失之偏颇,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应有的回答。三国之前真的没有盘古神话吗?三国之前,不但有盘古神话存在,而且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也有文字记载,相当详尽成熟,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春秋时期就有盘古名号宋人黄休复《益洲学馆记》所云:献帝兴平元年,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其壁上图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绘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南宋人楼钥《秘涧大全文集》卷72有《汉文翁讲室画像》题跋云:“余读汉魏五书云:成都有汉文翁高朕石室壁间刻三皇五帝以来贤人画像,太守张收笔也(汉献帝时人)。近过刘氏家壁,遂获其本。盖自盘古氏以下至仲尼七十二弟子百一十三人,极尽精妙简古,经千有余岁,无丝发剥坏,非神物护持,畴克尔邪……令人有振缨希古之想,真奇迹也。”细读两文,所反映壁画的内容约略一致,明确地记载了壁画上的图像为盘古、李老、历代帝王、贤臣和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画像的作者为汉献帝时蜀地太守张收(一说为西晋太康中益刺史)创作时间为汉献帝兴平元年。表面上看,两段文字表述了同一事情,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如果,我们稍做深入的观察,就会发现壁画的创作年代很有考究和推敲的余味,对石刻壁画的作者,不能不产生怀疑了。从石刻壁画的内容看,汇集了儒家、道家、政界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张扬各自的意识形态思想主张。这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在弘扬儒家道统、思想观念的学馆里,这样的安排很令人费解,如果说是为帝王歌德,何以没有汉皇刘邦,如果说是为贤臣铭功,何以没有汉相萧何,身为汉朝太守的张收,不把汉代的开国皇帝与历代名君并列,恐怕有点说不过去了。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定,石刻壁画不应是汉代的作品,那么,是秦代吗?秦朝重法轻儒,坑了不少的读书人,不可能会把一群他们认为摇唇鼓舌无是生非的腐儒刻像以祀之,更何况秦始皇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又怎会把他看不上眼的人图之于壁呢?由此,我们也可以排除了石刻壁画的创作年代为秦的设定。继续上溯至战国时期,孟轲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学说,并使之发扬光大,声望和成就仅次于圣人孔子而被世人称之为亚圣,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儒家代表人物,却被排除在石刻画像之外,本为儒家张目的石刻壁画,这样做于情不合,于理不通,使人颇觉意外的是声望远远不及孟轲的孔门七十二弟子却无一遗漏的被画影图形,怎样的解释才是较为合理和接近事实的呢?我们只能从壁画的创作时间上寻求答案。那就是壁画的创作年代应在春秋时期。此时,孟轲尚未出世,壁画中无孟轲,就不难理解了,如此,石刻壁画创作的年代,界定在春秋时期,比较恰当。壁画创作的年代确定了,自然也否定了壁画作者为汉献帝时期的太守张收了。如果说到太守张收的创作活动,也只不过是在“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时对原有石刻壁画进行了一番描金涂彩而已,那么壁画的作者是谁呢?理应是孔门七十二弟子中的人物。解决了石刻壁画的创作年代,我们可以了解到盘古在春秋时期已经受到人们的尊崇与敬奉,其形象被刻之于壁,位列三皇五帝之前,足见其影响之深之大,任何人无可比拟。盘古神话在这一时期,于民间广泛流传,已是不争的事实。任昉《述异记》称盘古氏有秦汉间俗说自然是指盘古神话于秦汉时在民间的传承情况。那种以“盘古入籍晚”为由来否定盘古神话的原始性和民族性的说法,是不客观的。盘古神话最早见之于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徐整的情况。徐整,三国吴人,做过地方小官,后因战乱和对仕途的无望,弃官归隐,过起了闲云野鹤的道士生活,遍访天下名山古观。桐柏为当时的道教圣地,徐整慕名而来,倾倒于桐柏山的秀丽景色,并为桐柏浓厚的道家文化所折服,深入民间传道布教,在与老百姓的接触中,他了解到盘古创世神话,并被瑰丽奇幻的神话所吸引,把它记入《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中,他在书中写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桐柏是淮河发源地,为天下四渎之一,盘古死后,血为淮渎之说,正是盘古神话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真实见闻。其实,春秋已有盘古名号,并不稀奇。早在商周交替时代,已有盘古名号出现在典籍中。西周太公望作《六韬》时,已有盘古名号。据《路史·前纪一》记载,《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召公,即周初的召公奭和太公望(即姜子牙)同保周文王。由此可见,商周之时,是有盘古在籍的书典,只是有人动了。故,召公才对文王建议,“不可动也”。

    PS:

    虽然这些不是我写的,我的本意只有一个,让我们记住我们的文化传说!

    盘古: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阅读华夏远古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www.umixs.info)



随机推荐:打脸是门技术活炼明大秦之万代帝王都市之最强仙道重生之追爱少女火影之超级副本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荐本书加入书签报告错误